转铁球棉絮画微雕橄榄壳 龙江“牛人”绝技多到让你震惊

发布时间 : 2024-07-18  作者: 手动葫芦

  东北网8月9日讯 近日,哈尔滨市建国公园内一位身材魁梧的汉子悄然走红了,他能单手拿起两个硕大的铁球,并在手心转动,令人称奇。这个玩铁球的汉子就是有“龙江鞭王”之称的奚成义。咱黑龙江像这样的“牛人”还真不少,有手艺精绝的“牛人”,有身怀绝技的“牛人”,今天,就跟小编走近咱龙江的“牛人”们,看看他们都有啥绝活吧!

  在建国公园附近、奚成义的住处,记者特意找来一台电子秤称重,两个球的总重量为10公斤,直径为11.3厘米。记者试着拿一下铁球,单手只能放一个球,两个球别说转动,就是放都放不住。然而,这两个大铁球在奚成义的手心内不仅能停住,而且还能够慢慢地转动,一圈,两圈,三圈……最多时能够转动30多圈。记者在网上搜索,国内玩铁球的人也很多,但两个球最重的也就是18斤。

  据奚成义介绍,他今年53岁,出生在佳木斯桦南县农村,从小就喜欢玩铁球。几十年过去了,他从未间断过,铁球在他手上越玩越重,直到今年能单手转动20斤大铁球。据了解,2014年,在哈打工的奚成义,曾在北京国际武术文化交流大会一举夺冠,由此获得“鞭王”称号。2017年3月17日,奚成义带着重达53斤重的鞭子和20斤重的大铲,在第十五届香港国际武术节比赛中,分别夺得空中抽鞭子和舞大铲冠军,同时还获得本届武术节金鸡奖。

  稿件内容由东北网新闻频道制作整理,没有经过授权请勿转载转发或镜像,违者必究。

  梁久林,老家在明水县乡下,目前是中国功夫绝技铁砂掌研究会会员,被行家们称为铁砂掌大师。14岁那年,村子来了一个杂技团,他们表演的绝活儿让老梁十分佩服。

  当时杂技团需要一个挖坑埋帐篷的人,年幼的梁久林急忙报了名,人家一看是个孩子,说啥都不要。他最后承诺,只干活儿和学艺,不要一分工钱。从此,梁久林走上了习武的道路。随后的岁月里,他拜师学艺,和师傅一起浪迹江湖。经过30多年的刻苦学习,如今他不仅能用铁砂掌劈断花岗岩石条,还能用铁头功撞断石柱。

  老梁向记者介绍了他练功的各种器具以及超百斤的大石锁,随后进行了现场劈石的演示。老梁不但有绝活儿,还为人随和,在萨尔图,只要一提到昌华货站,或者提到会劈石的“梁老三”,能够说是没有不知道的。

  在老梁货站门前的台阶下,堆放着许多摆放整齐的石条和石柱,边上的铁凳子边角被磨得锃亮。他拎起一个很沉的布袋说:“这里面全是绿豆大小的钢珠,是我专门练铁砂掌用的,一般人是吃不了这个苦的,我这一练就是30多年啊!”

  稿件内容由东北网新闻频道制作整理,没有经过授权请勿转载转发或镜像,违者必究。

  填充被子、棉衣的棉絮,时间长了就会被换下来扔掉,冰城却有一位心灵手巧的老人,将废棉絮加工成了精美工艺品,她就是66岁的退休老人赵戴丽。

  赵戴丽自幼喜欢画画,曾用口香糖捏出56个民族人物,用废报纸剪成5层立体剪纸画。今年年初,她又突发奇想,利用家里的废棉絮在纸板上拼接小动物和小鸟。

  经常去赵戴丽家参观的市民王女士说,赵戴丽不仅会画画,还会木雕、写歌词和谱曲,她不仅自己在家创作,还定期教邻居们玩手工,丰富了大家的晚年生活。

  看到这里,想必大家已经对赵大妈的手法啧啧称奇了,但心灵手巧的赵大妈其实不只会用棉絮作画,还能在蛋壳上手绘山水花鸟!

  鸡蛋壳家家都有,多数被扔进垃圾桶。然而,在赵大妈家里,鸡蛋壳却被赋予了新的“生命”。经她巧手彩绘,被画上人物、山水和花鸟的蛋壳成了一件件色彩斑斓的艺术品。

  稿件内容由东北网新闻频道制作整理,没有经过授权请勿转载转发或镜像,违者必究。

  今年68岁的施丽华是施氏剪纸的第三代传承人,同时也是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。她不仅擅长剪纸,还做得一手好面。每到春节和元宵节,施阿姨就会自己动手制作面花。

  施阿姨手中拿着一块发好的面团,两只手不停地捏来捏去,只用了两三分钟的时间,一条胖胖的鲤鱼就完成了。施阿姨用剪刀在鱼尾剪了几下,最后用两粒绿豆给鱼装上眼睛,鲤鱼顿时变得栩栩如生,惹人喜爱。

  “我每年做的面花有鱼(寓意连年有余)、石榴(寓意多子多福)、桃子(寓意长寿吉祥)、蝴蝶(福的象征)等,就为了给节日增添一份喜庆气氛,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。”施阿姨说。

  稿件内容由东北网新闻频道制作整理,没有经过授权请勿转载转发或镜像,违者必究。

  在翟孟义的家中,一百多平米的住宅就像一个微型博物馆,展示着翟孟义不同时期的作品。浓墨重彩的《东北粘豆包制作图》,粗犷细腻的《萨满神韵组雕》、《弹琉琉》、《滑雪橇》等以北方儿童游戏为题材的木雕重彩版画贴在墙壁上,每一个角落都能让观赏者驻足停留欣赏片刻。

  已经61岁的翟孟义说起雕刻仍是神采飞扬,早在1957年,他就接触了木头雕刻,后来上了班,他的雕刻更是有了“用武之地”。翟孟义说,他从小在哈尔滨市阿城区长大,一直在大山里生活,小的时候他用柴火堆里捡来的木头刻木雕,将山里的矿石捡回来磨颜料,黑土地农村的风土人情就是他的创作素材。

  翟孟义希望他的作品能全面地、忠实地、立体地记录和保存民间艺术,记录黑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一切,让后人可以目睹昔日黑土地的瑰丽生活。

  稿件内容由东北网新闻频道制作整理,没有经过授权请勿转载转发或镜像,违者必究。

  在第十届中国龙江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哈尔滨展位上,民间艺人陈淑萍展示着用碎布头制作的老虎枕、虎头帽、小花鞋等手工布艺作品。这些在很多人眼里没有一点价值的碎布头,经过陈秀萍一双巧手加工,多次在省内民间工艺比赛中获奖。

  稿件内容由东北网新闻频道制作整理,没有经过授权请勿转载转发或镜像,违者必究。

  橄榄核雕刻是手工工艺的代表性雕刻。能在橄榄核上雕刻十八罗汉,这种技艺就属于微雕。在哈尔滨就有一位能在橄榄核上微雕的手艺人,他就是张海波。

  据张海波介绍,他今年41岁,从小就喜欢美术。2012年,一次在地摊上发现一串用橄榄核雕刻的十八罗汉,买回家后爱不释手,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微雕这一行。也就是在当年,他南下广州拜师学艺,两年后学成归来,就一直干到现在。

  在微雕过程中,受核本身的局限,一般都是采用立雕、浮雕的工艺。还要充分的利用果核的形状、麻纹、质地,因材施艺,精心布局。这样,一件精致橄榄核雕作品才能完成。一件精美的橄榄核微雕作品,不仅局限于它的观赏价值,它身价已经扶摇而上,成为收藏者与投资者的青睐对象。

  稿件内容由东北网新闻频道制作整理,没有经过授权请勿转载转发或镜像,违者必究。